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107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7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生员们混战不休,满地烟尘。王教谕含泪凝望明伦二字,怅然不已。如此情形,课还怎么讲,志还怎么明,柱子还怎么撞?正悲愤不已,一方砚台突然从战团中飞出,携雷霆万钧之势,直击王教谕面门。砰的一声,墨汁满脸,正中目标。堂中顿时一静。片刻之后,王教育口吐白沫玉山倾倒,生员们扔掉手中凶器,大声痛哭,“教谕!”王省未能撞柱,却被一方砚台击倒,因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,无心再走仕途,伤愈后归乡,以耕田教书为生,倒也为大明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。闲暇时,王省习惯撰写手记,其中一篇着墨最多,题为“改变余人生的那一方砚台”。历史上,王省本该以头撞柱壮烈殉国,阴差阳错之下,却因一张宝钞改变了命运。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,孟清和对此却毫无所知,甚至连王省的名字都没听说过。此刻,他已随燕王的靖难大军抵达济南城下,战争的号角,即将再次吹响。第八十一章 打不下的济南一建文二年五月庚辰,燕王率麾下二十万大军包围济南城。李景隆身着铠甲,手按宝剑,站在城头之上。刚毅的面容,凛然不惧的气势,若非知道这位主帅的底细,又一路跟着他从德州跑到济南,城内的守军多会以为眼前这位定将誓死守卫城池,洗雪德州不战而逃的耻辱。可惜,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却总是苦涩的。对李景隆而言,朱棣是个无比可怕的敌人,睡觉梦到都会吓醒。五十万大军没了,六十万大军也败了。北平,郑村坝,白沟河,想想都是眼泪。和朱棣再打一场?李景隆真没那个勇气。手下十几万人都是败军,从河北跑出来,斗志全无,勉强出战不过是给燕军送箭靶子。不抵抗,再跑一次?虽然李景隆是个军事白痴,政治斗争经验却十分丰富。敏锐的直觉告诉他,有了德州的先例,再一箭不放丢掉济南,侥幸逃得一命,等待他的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下场。随着德州的一系列举动,燕王慈爱的名声已经传开。相对的,作为朝廷大军主帅,李景隆成为了朱棣追求个人荣誉的垫脚石。燕王身上的光环越闪亮,李景隆背负的骂名就越多,将帅印交给李景隆的建文帝也没法独善其身。识人不清是客气的,昏君两个字已经不新鲜了。莫名其妙的挨骂,一向注重名声的建文帝会轻易放过李景隆?明显不可能。看着城外的大军,李景隆的神情愈发严峻。南京的皇帝正盯着他,朝中看他不顺眼的也不在少数,绝对不会放过任何拉他下马的机会。更重要的,济南城内的无数双眼睛也紧随他而动,人人都想知道,这个以表里不一和长跑闻名的主帅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。李景隆一咬牙,“出城,迎敌!”这个命令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恐怕城外的朱棣都没想到,李景隆会如此的“勇敢”。六十万都打不过他手下二十万,不过十余万残兵败将,胆敢硬撼二十万燕军?脑袋没问题吧?城内,南军将士被李景隆突然爆发的“悍勇”和“大无畏精神”弄懵了。出城迎敌?开什么玩笑!粮食军械都丢在了德州,到济南这些时日,靠山东参政铁铉运来的粮草才不至于饿死三军。战败,对待遇的不满,对主帅的怨气纠集在一起,别说出城和燕军冲杀,只是守城,很多南军都是怨气冲天。不能怪他们没有集体荣誉感,从燕王起兵靖难以来,大小战役无数,朝廷jūn_duì 痛痛快快的胜过一场没有?白沟河之战倒是有这个机会,怎奈有个无能却喜欢乱指挥的主帅,加上突如其来的大风,大好局面顷刻间土崩瓦解,笑到最后依旧的燕王。和李景隆一样,南军将士提起朱棣,都会忍不住打个哆嗦。北疆最彪悍的藩王,是能轻易战胜的吗?很多南军在心中画出了一个问号,问题的答案更让他们悲观。比起垂头丧气的士兵,也有少部分人对李景隆愿意出城迎敌感到庆幸。例如为大军督运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和李景隆麾下的将领盛庸。铁铉特地为李景隆准备了壮行酒,带着济南城的百姓为大军践行。“总戎满饮此杯,得胜凯旋!”李景隆接过酒杯,口中慷慨激昂壮怀激烈,心中到底在打什么主意,只有他自己清楚。燕军哨骑回报,济南守军出城列阵,打出的是李景隆的帅旗。孟清和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,实在是李景隆此举太出乎预料。不跑,也不固城坚守,而是针锋相对的打一场。这是李景隆的选择?“指挥,其中是否有诈?”想起城中的铁铉,孟清和立刻提起了十二万分的警惕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