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114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4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孟王氏表情复杂的接过了庚帖。孟清和眼珠子一转,对孟王氏说道:“娘,您放心,沈指挥也同儿子一起挨过军棍。”孟王氏:“……”沈瑄:“……”厢房里的孟许氏和孟张氏呆滞片刻,齐齐又捂上了女儿的耳朵。事情办妥,孟清和与沈瑄决定午后离开孟家屯,返回王府。饶是心情再复杂,孟王氏还是带着两个儿媳整治了一桌饭菜,席间,沈瑄开口一声“母亲”,差点把孟王氏手中的筷子吓掉。孟清和专心吃饭,夹起一块五花三层的红烧肉,一口咬下去,满嘴浓香。吃饭,专心吃饭。随同前来的护卫有族人招待,沈瑄下令不必拘束,除了没有喝酒,各个都吃得腰带发紧。临行时,孟重九等族老亲自来送,孟清和抱拳向族老告辞,沈瑄也向孟重九行了晚辈礼,孟重九连忙躲开,连道不敢,脸上的笑意却是遮挡不住。正三品的指挥,多有面子!族人都如此礼遇,足见十二郎多得重用。挠挠下巴,孟清和没有出言解释。误会就误会吧,说出真想,吓到这些老人家,他罪过可就大了。回王府的路上,沈瑄策马走在孟清和身边,挑起一边的眉毛,笑容不似以往,带着让孟清和后颈发凉的味道,“一起挨过军棍,恩?”孟清和缩缩脖子,这是事实,不是吗?笑意更深,黑眸深邃,“来日,十二郎可亲自试一试。”“……”除了表里不一,还有脸皮厚这一属性?九月中,燕王在北平秣马厉兵,等待再次出征。侯显与杨铎带队从草原返回,同行的还有七八支草原部落。部落大小不同,人口总计上千,骑着骏马,赶着牛羊从开平卫入塞。燕王将安置这些部落的差事交给朱高炽,拍着他的肩膀,说道:能者多劳,这样的工作只有交给你,父王才能放心。世子,父王相信你!朱高炽笑得像哭,拍着胸脯保证,一定做好!老爹交代下的任务,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完成!朱高煦和朱高燧主动请命,要为世子分劳,燕王很高兴,手一挥,大善。朱高炽终于流下了滚烫的热泪,面对燕王,还要坚决表示,这是感动,绝不是心酸。回到王府,孟清和就被抓了壮丁,看到挂着两个黑眼圈的世子和同样脸带憔悴的朱高煦朱高燧,孟同知四十五度角望天,流下了一滴忧伤的眼泪,拿老朱家的工资,果然不是件容易事。感慨完了,撸起袖子,认命干活。北平的燕王在忙,南京的建文帝也没闲着。调到兵部的铁铉实力过硬,几次上疏请皇帝下令北伐。给事中的弹劾,根本不被铁铉放在眼里。和济南的流言的比起来,这样不痛不痒的骂几句算得了什么。铁铉表示,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,老子不惧!建文帝被铁铉感动了,令他赞理兵事,即便没有兵部尚书的头衔,手中的权利却相当实在,一点不打折扣。之后,更在早朝上力排众议,诏历城侯盛庸为大将军,集合大军北上讨燕军。都督平安和徐凯都成为了盛庸的副将。此令一下,朝中争议不断。济南一战,盛庸表现突出,可令他为主将,平安为副,着实大出众人预料。论资历,论战功,论对jūn_duì 的指挥能力,盛庸哪里比得上平安?平安是太祖高皇帝的义子,盛庸算哪颗葱?五军都督府上疏,请皇帝慎重考虑。平安虽未出声,可让他担任一个无名小卒的副将,也难免有气。承天门突然一场大火,更让朝中怀疑之声四起,御史的奏疏堆得像山。建文帝咬牙,顶住各方压力始终没有松口。他就认准盛庸和铁铉了,至于朝中那帮鹌鹑,哪凉快哪歇着去吧!第八十五章 醒悟建文二年十月,北平昨日还是秋高气爽,一夜过去,大雪便纷纷扬扬落下。推开房门,孟清和跺跺脚,搓搓手,哈了一口热气,总算驱散了些许凉意。从南京传来消息,盛庸率领的大军已经出发,不日将到济南。宫中宦官尽职尽责,情报工作做得十分细致,包括大军的领兵将官,行进路线,以及大致进攻计划都密报给了燕王。驻守德州的安陆侯吴杰压力最大,盛庸一到济南,肯定先打德州。不下德州,进军河北都不会安心。燕王召集众将商议对策,众将都提议进军山东,趁朝廷大军未到,先一步插下钉子。不料命令下达,进攻目标却是辽东。辽王被建文帝一道诏令叫去南京,进京后就被困在辽王府,待遇不比被软禁的齐王好多少。辽东一地,大半州府已归顺燕王,余下的犄角旮旯,北元打谷草都不会光顾,除了苦就是寒。别说州县,边卫都极少,大冬天派jūn_duì 攻打这些地方,吃饱了撑的?将领们很不理解,一向英明果决的燕王殿下,怎么会做出这样近乎抽风的军事计划。可命令已下,反对是没有用的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