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13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32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真要面呈陛下预览?会不会把皇帝气出个好歹?众人互相看看,最终由左右通政和誊黄右通政举手表决,送!通政使为何没参与表决?说起来惭愧,因与户部右侍郎政见不和,一言不愉大打出手。搏击之技略逊一筹,被敲破了脑袋,伤到了面子,告假养伤中。如通政使司上下所料,燕王这封奏疏的确捅了马蜂窝。民间的流言,建文帝一直被蒙在鼓里。宫中的宦官女官有意隐瞒,朝臣们是不愿自找没趣,大多趁着这段时间盘查府内,发现了蛛丝马迹,不免对皇帝寒心。作为事件的当事人,方孝孺除了做学问就是为平定燕王叛乱出谋划策,也无暇留意城内的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说些什么。虽也感到同僚的眼神透着古怪,但方大学士对自己的名声和人品一向很有信心,自然不会多想。燕王这封奏疏,相当于揭开了众人联手遮掩的盖子,将“真相”摊开在阳光之下,一巴掌甩在了朱允炆脸上,另一巴掌赏给了方孝孺。派锦衣卫入燕,建文帝已经做好了被御史喷口水的准备。没等到言官,燕王先给他泼了一盆污水。方孝孺的震惊比建文帝更真实。他从没想过,自己会被燕王指着鼻子痛骂“沽名钓誉”,“与鹰犬为伍”,“挑拨天家亲亲之情”,“蔑视人伦”,“祸乱朝纲”。遭到如此污蔑,建文帝还能坚持,方孝孺却支持不住,一口血喷出,当场晕了过去。这已经不是面子的问题,而是上升到做人的根本。如果燕王这封奏疏上的罪名落实,方孝孺往昔为人称道的一切都将被打上问号。儒学大家,真君子?伪君子,真小人?有人暗中为方孝孺惋惜,这分明是燕王的毒计!可谁让方孝孺自己送出了把柄?计策不错,但用人不当。哪怕从大汉将军和旗手卫中挑人也比锦衣卫强吧?同锦衣卫搅合到一起,武将尚且罢了,一个文官,还是被读书人视为偶像的翰林院大学士,绝对是自毁长城。称快的同样不少。自古文人相轻,方孝孺是大儒,却不是唯一的大儒。他的名声太大,被他压下的人又怎么能甘心?遇上心胸宽广,胸怀坦荡的倒还罢了,有几分文采却小肚鸡肠的,无不想趁机踩上几脚,将方孝孺拉下神坛。流言从民间涌入朝中,争论从朝堂向天下蔓延。围绕着方孝孺的这场争论,在读书人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。太学,府学,州学,县学,甚至是卫学,都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派。一派认为这纯属污蔑,方大学士是正人君子,即便同锦衣卫有牵连也定是被人陷害。另一派对此观点嗤之以鼻,苍蝇不叮无缝的蛋,真是污蔑?为何不见方孝孺反驳?倒是张姓的锦衣卫千户手握证据,言之凿凿,还有方孝孺亲自草拟的诏书!“如此伪君子,便是学富五车,我等也不愿与之为伍!”两派学子争吵不休,声音渐渐压过了燕王造反的消息。支持方孝孺一派的学子战斗力强悍,凡是不站在自己一方的,无论观点为何,全都大力攻讦者。这些里有听信流言被方大学士的“无耻行径”伤害了心灵的,也有佩服方孝孺学问属于中间派的,还有看穿燕王伎俩却对方孝孺不通实务遗憾摇头的。第三类人往往更注重实际,在争论中看到了朝廷的软弱可欺,也看出了燕王的强悍和霸气。天子登基以来,除了削藩还有何建树?倭寇登岸抢掠杀戮,安南趁机侵扰西南,各番邦不再来朝见,反倒是北边的残元摄于燕王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。对方孝孺和建文帝失望的同时,不免对燕王升起了期待。建文帝是正统不假,可如今的大明,需要一个更有力的君主,能震慑四夷,扬威海外的皇帝!这样的言论开始在部分读书人中流传,虽没摆上台面,却也不容小视。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明朝的读书人有不可理喻的一面,也有让人震惊佩服的一面。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被俘,瓦剌兵临城下,明朝的士大夫们宁可拥立新皇帝,背负不臣的骂名,也不向敌人低头。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这是汉家风骨的最后挽歌。最终,在野蛮的侵略之下湮灭。北平的燕王没有料到,只是针对皇帝和方孝孺的计策,竟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。朱棣很是高兴,当着众将领的面又一次夸奖了沈瑄与孟清和。“我儿甚好,甚好啊!”朱棣抚着短髭,“孟同知更是吾之仲卿!”听到这句,孟清和没觉得高兴,反而是后背发冷,头皮发麻。朱元璋夸蓝玉是他的李靖张良,蓝玉剥皮充草。朱棣称赞张玉是他的的冠军侯,张玉死在乱军之中。现如今,当面夸他是卫仲卿,这代表着什么?“卑职谢王爷,实在不敢当。”明知是乌鸦嘴,含着泪水也要表达感谢。好歹卫青算是善终,比英年早逝的冠军侯好上几个段位。心思跑远,孟清和脸上的笑容却没有露出半点破绽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