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215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15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既然是天子手中的刀,就该听命行事。否则,只有刀断人亡的下场。这封奏疏会造成何种影响,孟清和早已料到。在上疏之前,孟清和也曾犹豫过,沈瑄不在身边,更是没人可以商量。是道衍的告诫,让他最终下定了决心。既然要搏一把,就不能继续瞻前顾后。再者说,给天子通个气,算是提前报备,也是为今后要做的事铺路。孟十二郎雄心万丈,大有举起长刀,挥斥方遒的精神。护卫在侧的高福本想提醒一句,前边的路不太好走,伯爷是否换乘马车?看着自我陶醉中的孟伯爷,高千户琢磨半晌,最终选择了沉默是金。永乐二年七月甲辰,天子下令,兵部职方清吏司重订北疆各边镇卫所舆图,并令福建泉州市舶司派熟悉海图之人进京听用。新科进士及朝中各部,有爱好航海者,或对绘制舆图有经验者,可自荐。经吏部勘察,可用者,当即授官。同时,永乐帝正式颁诏,钦天监择吉日,以内侍监总管太监郑和为领队,率海船百二十余,下东洋各国,宣沐天恩。此令一出,朝廷又是一场地震。下东洋,宣国威,给诸番邦以震慑,这是好事。但是,领队是太监,副领队也是太监,武官不论,随行文官都被安排到打酱油的位置,这说得过去吗?解缙等人知晓了朝中的消息,同样很有意见,无奈出不了翰林院,又有道衍监工,委实无暇上疏禀明天子,只能一边在心中抽道衍鞋底,一边翻阅资料,继续修书。在京的宁王世子和周王世子都给老爹写信,将天子要派船队下东洋的情况一一报告。宁王和周王的反应不尽相同,宁王更多考虑此举的军事意义,周王却打着盘算,是不是也能派人跟船,趁机大赚一笔。虽说藩王有封地有俸禄,温饱之外,进一步丰富物质生活,朱老四的兄弟们就需要自己想办法,同胞兄弟也是一样。加重税收不可行,有兄弟试过,直接被骂得一脑门冷汗。霸占农田,与民争利更加不行。皇位上坐的可是朱老四,此举纯属找骂,说不定还是找打。跟着下东洋的船队倒买倒卖……咳,同番邦互通一下有无,此举应该没有问题。算是打了太祖成法的擦边球,哪怕被骂一顿,实惠却能到手。打定主意,周王当即给天子上表,各种赞扬下东洋的好处,并认为船队的规模太小,应该增加数量。至于以内官为领队,武官为主力,文官打酱油,周王也表示支持。和番邦打交道,之乎者也没多大用处,厚下脸皮,用拳头说话才是正途。接到周王的上表,朱棣很是感动。这才是亲兄弟!周王请求派人随行?准了!只不过,人员的政治面貌必须经锦衣卫审查,没有问题,才准许登船。下东洋期间,干粮自备,和番邦互通有无之时,要抽—出三成的利润,作为船费。接到回信,周王磨牙。人员,干粮,货物都是自备,不过是搭个顺风船,就要给出三成的利润,黑,简直是黑得不能再黑!果然是天家无情!再不情愿,周王也不得不咬牙答应下来,毕竟这样的机会不多。况且,比起预估的利润,这些付出也算值得。不过,如果让他知道是谁给天子出的主意,绝对要大巴掌招呼几下,三成,肉疼啊!行到河间府的孟十二郎突然打个了个喷嚏,揉揉鼻子。着凉了?应该没有。难不成是国公爷想他了?恩,有这可能。斟酌片刻,孟十二郎决定,回大宁之前,先绕路,去北京。第一百四十一章 风波坐在行后军都督府二堂内,看着堆积如山的公文,孟清和很是无语。兴冲冲来见国公爷,却扑了个空。边军急报,宣府,开平等要冲之地发现小股的鞑子骑兵,沈瑄带兵巡视边塞,前日刚离开,短时间内不会回来。定国公不在,广平侯袁容再次一肩挑起两人的工作,吃住都在衙门。永安公主再不满也没办法,老爹远在南京,想哭也没地哭去,写信抱怨一下,老爹开不开恩,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。汉王,赵王都被封在了北边,建造王府,选拔王府护卫,安置王府官属,调拨粮草,都要经北京行部和行后军都督府。事情太多,不只袁容有过劳死的风险,行后军都督府上下也是日夜连轴转,一天能睡上两个时辰都是奢侈。袁容很怀疑,定国公是嫌麻烦,以巡视边塞的名义溜号。不然的话,宣府总兵和副总兵都是靖难功臣,武力值非同一般,开平卫指挥使也是沙场悍将,久经战阵,不过是几股流窜的鞑子游骑,需要北京镇守,行后军都督府都督亲自出马?挂着两个黑眼圈,袁容一边翻阅公文一边磨牙,头顶笼罩着一团黑云,随时可能电闪雷鸣。礼貌拜会过袁容,孟清和打算即刻启程。沈瑄不在,继续留在这里,随时有被抓壮丁的风险,还是尽快返回大宁为好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