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223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23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感慨完,一个个的敲打藩王,瞧见没有,侄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,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?藩王咬牙表示,一定改正落后思想,努力向侄子学习!永乐帝满意了,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表扬。朱老四的兄弟们是不是心在淌血,就没人关心了。之所以给老爹送钱,不是打肿脸充胖子,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烦,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确有这个底气。谁让人家有钱?自就藩以来,兄弟俩一心忙着领地大发展,开垦荒田,种植粮食,鼓励畜牧业,开发工商业。有人在耳边念叨些五四三,直接一脚踹飞。此举并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南京的那把龙椅不感兴趣,而是他们发现,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,不如下地种田,到市场体察一下民情,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。老爹龙精虎猛,挥鞭子抽人一点不含糊,成日里惦记着难以实现的期望,完全是和自己过不去。平王的例子摆在眼前,又有孟清和不时的敲边鼓,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,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朱高炽。顺应心意的,未必是真心为自己好的。明明不是自己干的,却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锅,被老爹厌弃,即便同朱高炽不和,也难免流两滴同情的泪水。在这种思想趋势下,朱高煦和朱高燧渐渐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实干派。谁敢继续在耳边撺掇,踹飞不算,还要补上几鞭子。回头再看早年间做的那些事,两人都感到汗颜。那个脑门被夹了的是谁?反正不是自己,坚决不是!汗水擦干,继续埋头苦干。种田,开互市,效仿大宁办学。以皇帝亲子,北疆藩王的身份,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。孟清和遇到的问题,在两人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。孟清和被朝臣弹劾,只能自辩。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先发制人,不能弹劾奏疏送出,先上表向老爹抱怨,这群只会挑毛病不干事的让儿臣很是烦恼,不如老爹帮忙收拾一下?结果自然是皇帝动手了,皇帝他儿子舒心了。这是没法羡慕的。谁让人家背景雄厚,上头有人呢?臣子和儿子,义子和亲子,终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。朱棣视沈瑄如亲子,处处关照。沈瑄却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样,直接上表抱怨朝臣。纵然朱棣不介意他这么做,也会挥舞着鞭子为他出气,就沈瑄本身而言,非到万不得已,绝不会越过这道无形的界线。一次两次还罢,次数多了,朝臣的弹劾奏疏就能淹死他。孟清和十分了解这一点,做事总是会再三考量,能不麻烦沈瑄,尽量自己解决。锦衣卫将宣府和开原的情况上报,朱棣很高兴,大笔一挥,设立汉王府和赵王府三护卫的敕令很快发出南京。五万七千的护卫人数着实是个大手笔。在各地藩王主动裁减军备的同时,发出这道敕令,即便不是朱棣的本意,也给两个儿子拉了不少仇恨值。没有藩王上表,却有朝臣上疏,言天子许两位皇子设立万人护卫,实为不妥。奏疏上的言辞并不激烈,表达的意思却相当尖锐。给汉王和赵王这么多jūn_duì ,难道就不怕两位皇子拥兵自重,挑起兵祸吗?奏疏送上的隔日,直言讽谏的刑科都给事中马桢就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,受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的热情款待,随后又被移送刑部,以“欺罔天子”之罪伏诛。马桢被定罪,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。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集体到午门前静坐,表示抗议。不因言获罪,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法令。马桢也没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,句句是为江山社稷考虑,为何却丢了性命?这是草菅人命,妄杀!没人敢公然给朱棣扣昏君暴君的帽子,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敢。但人多力量大,到皇宫前表示一下自己立场却是必须的。皇帝再铁腕,也不可能将朝中言官全杀了,如果被捉拿下狱,正义之名也将留存青史。听到锦衣卫报告,朱棣眉头都没皱一下,拿起笔,刷刷写下两道旨意。“侯显,你去,看着办。”“奴婢遵旨。”侯显带着圣旨出午门,当众宣读马桢欺君罔上,家中藏银五百,铜钱千贯,宝钞无数。证据确凿,论罪当斩!“有为其求情者,等同罪人!”“借此生事者,罪加一等!”“若迷途知返,天子有令,既往不咎。”朱棣是什么性格?软着来,尚且有一分商量的余地。和他来硬的,那就看看是你的脖子硬,还是刽子手的刀更利!从马桢家中搜出钱钞俱为实数,无可辩驳。以正七品的年薪和马桢的工作年限,不贪污受贿,根本积攒不下这么多的家财。即使不定他的欺罔之罪,依太祖成法,也逃不掉剥皮充草的命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