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235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35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与此同时,朱高煦借巡边之机造访大宁,目的只有一个,要刀。大宁造出的长刀极其锋利,对战中,甚至能砍断鞑子手里的弯刀。来大宁之前,朱高煦回了一趟宣府,和朱高燧商量一番,先后给在南京的老爹写了两封声情并茂的书信。朱棣的回信很快,朱高煦得了准信,立刻带人来了大宁。有了老爹批准,言官想参他也找不着罪名。离开驻地,老爹准的。敲诈……不对,请兴宁伯帮忙,也是老爹准的。看着一身英武,行为却着实无赖的汉王,孟清和咬牙,再咬牙,最终也没能把人撵出去。“殿下,五百把长刀委实太多,最多只能一百。”“不能通融一下?”“不是臣不通融,的确是办不到。”孟清和摇摇头,“殿下也看到了,大宁杂造局目前是什么情形。大都忙着制造火炮,只有倭人工坊里还在铸造,一百把,已经是极限了。”朱高煦皱眉,人手不足?大宁杂造局里本该只有这点工匠吧?孟清和叹息,掰着手指计算,“杂造局里的工匠,殿下和赵王殿下分别要走一批,陛下又下旨调出部分充北京兵仗局。前些日子,北京军器局也要人,连师傅带徒弟,不下二十余。”朱高煦摸摸鼻子,不出声了。孟清和继续诉苦,“大宁本就军户多,民户少,匠户也少。其他卫所,旬日还有补员,大宁却是只出不进。尤其是匠户,臣到大宁时,有不下三百户,熟手亦有不少,如今,怕是连一百户都不到。”“这个……”朱高煦被噎住了。人心都是肉长的,天家无情不假,可自相识以来,孟清和帮了他多少,朱高煦都记得。换成旁人,他早怒了,但是孟清和,他却不能这么做。近日里,鞑靼和瓦剌时有异动,西北之地频有火起。巡边之时,多次遇到小股的鞑子骑兵,凭借在大宁的长刀,朱高煦砍杀了两名鞑子百户,一名千户,都是一刀斩断对方的弯刀,趁着鞑子震惊,一鼓作气,以少胜多。两军对战,实力相当,手中的兵器优劣对战斗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。如此,才让他起了到大宁要装备的心思。不想,孟清和一番诉苦,准备好的话再难出口,耳根也有点发烧。朱高煦脸红了,孟清和也闭上了嘴,见好就收。朱高煦要刀的目的是为武装边军,戍卫边境。五百把刀,他可以拿出来,但给了朱高煦,朱高燧要不要给?辽东的刘真孟善,宁夏的何福,甘肃的宋晟,山西的晋王,河南的周王,凡是之前有递过话的,给不给?给了,天子那里怎么说?不给,一下全得罪了。给汉王五百,其他人连五把都没有?就算朱高煦真金白银换过来,孟清和也不能这么干。唯一不得罪人的办法,就是把刀交给天子,由朝廷分配。永乐帝爱给谁就给谁,没人敢因为一把刀找皇帝的麻烦。当然,魏国公和武阳侯例外。但徐辉祖和徐增寿毕竟是朱棣的舅子,其他人想要效仿,没这个资本。可那样一来,制刀的工匠八成又保不住。怎么想,自己都吃亏。孟清和不想吃亏,考虑到边防,又不能一口拒绝。想为国家做贡献,难。不想自己吃亏,同样难。最后是朱高煦先松口,一百就一百,刀也不白要,回到宣府,立刻让人送二十匹战马到大宁,当是以物易物,绝不让孟清和为难。“孤会将兴宁伯的难处禀明父皇。”朱高煦道,“此事是孤想得不周了。”先同老爹说,再和兄弟商量,在北边放出话,旁人想找孟清和麻烦都得仔细掂量一下。孟清和松了口气,“谢殿下。”朱高煦给永乐帝递话,远比他上疏有用得多。如果天子能感到一丝“愧疚”,从他处抽调匠户充实大宁,那就更好了。为感谢朱高煦“仗义执言”,孟清和主动将长刀增加到一百五十把,又免费送上战车一部,强弓五十张,火箭百余。“兴宁伯如此,倒叫小王羞惭。”看着蒙上油布的马车,朱高煦感叹一声,抱拳道,“孤代麾下将士谢兴宁伯。”“臣不敢。”孟清和连忙谦虚,朱高煦却突然凑近,单手扣住孟清和的肩膀,“孤朋友不多,兴宁伯绝对是其中之一。这声谢,自然当得。”“臣惭愧。”“还有一件事,”朱高煦突然压低了声音,“六月,父皇将派人使西洋,领队的是内官监太监郑和。”孟清和倏地的瞪大了眼睛,“殿下此言当真?”“具体的日子,孤尚不清楚,但消息不会错。”朱高煦直起身,“父皇许孤八艘船,孤可匀出三艘让与兴宁伯。”“多谢殿下。”“不必。”朱高煦笑着牵过马缰,跃身上马,行动间,亲王常服上的金色盘龙似要腾飞而起,俊朗的面容,英气勃发,“孤这便告辞了。”“送殿下。”挥鞭之际,朱高煦突然回身笑道:“孤还有一言,兴宁伯忙于政务,武艺也别落下。如此单薄,着实是……”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