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266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6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“若从广西调粮……”提议的郎中都没多少底气。之前大军驻扎之处,已征调一批粮草,再征,难保当地的土官不会造反。户部尚书和三名下官员互相对望,都叹了口气。国库没钱,愁得上火。有了钱,仍旧愁得上火。夏元吉本想与部中同僚商量解决办法,结果大家都是一脑门的官司。空有满库金银铜钱,却为粮食发愁,这叫什么事!户部尚书在值房里发愁,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朱棣,正在奉天殿西暖阁里发火。礼部的奏请被摔在地上,朱棣横眉立目的拍着桌子,怒斥道:“太祖高皇帝之制,民年四十以者始听出家!今直隶及浙江诸多府县,请度牒者竟达千八百余人,其间多为弱冠而立之年者,是不知朝廷之令?!”礼部尚书跪在地上,一脸的愁容,“陛下,此事……”“朕不想听你解释!”朱棣怒道,“朕只问你,这一千八百人的度牒,可是礼部许发?”“……是。”朱棣怒火更炽,“如此多壮年之人私披剃为僧,僧录司不加详查,便给以度牒,是为渎职。礼部不考其行,更有失察之责!尔为一部掌印,不能驱下官尽其责,理应同罪!”礼部尚书硬着头皮道,“陛下,臣知错!”郑尚书脸苦,心里更苦。实话实话,虽然僧录司归礼部管,但这件事真不是他的责任。锦衣卫给皇帝递条子之前,他同样被蒙在鼓里。一千八百人的度牒,说发就发,一点风声不漏,郑尚书竟不知道,自己手下有这等能人!如果能平安过了天子这关,不被摘掉乌纱,他必定会追究到底,让背后推自己顶缸的小人好看!真当他郑赐是个软柿子,任由搓圆捏扁不出声?郑赐心中将背后害他的小人唾骂千遍,表情却愈发惶恐,不做任何辩驳,连连请罪。见郑赐认错态度良好,永乐帝冷静下来,也晓得这事不能全怪他。念及夺下南京之时,郑赐迎驾有功,朱棣终究没摘了他的乌纱,只罚俸三月,令其回家反省。“此事作罢,再有同例,定然不宥!”“陛下隆恩!”郑赐过关,僧录司和礼部中的某些人注定要倒霉。朱棣不动手,郑尚书也要把人揪出来,杀鸡儆猴。刑部尚书不是白做的,当初怎么收拾在刑部起刺的,挪到礼部一样适用。至于冒请度牒的一千八百人,永乐帝亲自下令,没发度牒的停止发放,发了的全部收回。这些人“出家”的理由,朱棣心里门清。僧人不用交税,不需服劳役,有了度牒,官府也不得追究。剔个光头就想逃税逃劳役?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!就算是皇帝,每天也要辛勤工作,完成分内职责。不勤劳工作艰苦奋斗,只想每日安逸的睡醒吃吃饱睡,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!朱棣冷笑,“此次涉案之人,年三十以下者发辽东甘肃,不许转调顺天大宁!三十以上四十以下者,发云南广西种田。年四十以上者发还原籍,告知乡里!朕遵承太祖旧制,从不敢轻忽,却有下人犯禁若此,眼中可还有朝廷法度?如此纵肆之徒,遇赦不宥!”礼部尚书白着脸离开,兵部左侍郎奉令籍录兵册。想逃税?想逃劳役?永乐帝会让你知道,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。发完了火气,永乐帝坐在西暖阁内,没来由得疲惫。国境不平,各地天灾,本已让他劳心劳力,又有如此小民行诡诈之事,换做四年前,绝不是充军发配了事。奏疏看完,翻开锦衣卫递上的条子,火气瞬间又起。“有代王府官属告代王桂不受正言,鞭笞以礼谏之者。”“驸马都尉胡观结党,私下非议天子之策。”“宁王世子对朝廷有怨望,蓄异志,与胡观过从甚密。”“征讨安南大军参军李俊秘奏,安南逆贼所用火铳为我朝所造,上刻有洪武二十九年,金陵军器局字样。”越看,朱棣火气越大。怒到极致,侍立在侧的侯显都忍不住头皮发麻。如果被锦衣卫举报的人在当场,朱棣恐怕会当场拔—刀杀人。“侯显。”“奴婢在。”侯显躬身应诺,腰比平时压得更低,瞄都不敢瞄朱棣一眼、“赐宁王世子绢五匹,良马一匹,彩币十表。你去宁王府,传朕口谕,天气不好,出入当多加小心。”“奴婢遵旨。”侯显躬身退出殿外,点了两名内官跟随,出宫前往宁王府。按理,临近宫门关闭,不该此时间出宫。可天子的命令下了,容不得拖延。想想天子说话时的表情,侯显颈后又冒出了冷汗,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许多。今夜的雪,怕是停不了了。侯显离开后,杨铎被宣召觐见。一同前来的,还有自广西归来的朱能亲卫。亲卫身上带着孟清和执笔,朱能用印的奏疏。抵达京城后,没有前往通政使司,直接寻到北镇抚司衙门,将事情告知道杨铎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