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34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2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“耆老受得。”朱棣笑道,“这是朕的儿子,还有朕的孙子。瞻壑,过来,见过耆老。”朱瞻壑身着盘龙常服,稳稳当当走到朱棣身边,向老者行礼。“老人家康泰。”朱瞻壑的礼仪极好,便是礼官也挑不出丁点毛病。白胖的小脸,说话时,脸颊隐约浮现出两个酒窝,老者愈发激动,路边。看到这一幕的百姓无不跪拜在地,脸颊泛红,山呼万岁之声不绝。“圣德仁厚之君,圣天子!”今日之后,永乐帝在民间的声望必将迈上新台阶。老者奉上的稻谷高粱被妥善收藏,丰盈的麦穗昭示着丰年的喜悦。自朱棣登基,南北边塞不平,各省府州县水旱蝗灾不断。北疆边塞之地,曾以荒凉著称的大宁宣府却连年丰收,官仓堆满。今年秋收,需将陈年谷麦从仓中运出,方能送入新粮。“丰年时节,三司州县可曾借口杂税,盘剥于民?”白彦回领宦官放下轻便木椅,朱棣搀扶老人坐下,自己坐到老人一旁,张口询问税收之事。“回陛下,并无。”老者年事已高,脑袋却不糊涂。听天子问起,没有半分犹豫,“仰赖陛下圣明仁德,多年减免粮税,草民一家十余丁口,已是连续三年家有富余。““如此便好。”朱棣欣慰道,“如此,方不违高皇帝爱民之政。”听到这里,孟清和长出一口气,高度紧张的神经瞬间松弛。大宁已设布政使司,每年两季税粮自当由其掌管。但他仍是大宁镇守,万一有人趁他不在,对税粮下手,或巧借明目征收苛捐杂税,他也逃不脱责任。想起大宁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前所为,孟清和暗暗咬牙。早就想收拾他们,一直寻不到合适的机会,又要顾忌皇帝的脸面,只能先放下。若因一时犹豫反被其累,他冤不冤?经过和老者一番谈话,朱棣心情大好,又询问不少民情。老者回答时,随扈史官奋笔疾书,生恐落下一句话。伴驾的翰林学士胡广却眼神微闪,在永乐帝询问老者,大宁官员民间官声如何时,瞅准机会,把孟清和拎了出来。“臣听闻,兴宁伯自出任大宁镇守,开农田兴互市,同草原牧民多有往来,在民间声望极佳。敢问耆老,可有此事?”听到此言,朱棣眼中没了笑意。孟清和心中一跳,暗道不好。当初,此人就在永乐帝跟前给他上眼药,说他“尾大不掉,恐生异心”。现如今,又说他“同草原牧民多有往来,在民间声望极佳”,这是不遗余力要置他于死地!沈瑄的脸色沉了下来,朱高煦抱起朱瞻壑,拍拍儿子的后背,看着胡广的眼神,活似在看一个死人。惹谁不好,偏偏惹兴宁伯,找死啊。“不敢瞒这位官人,自朝廷派兴宁伯镇守大宁,草民等的日子确是越来越好。”老者笑呵呵说道,“然草民等都清楚,这是仰赖天子恩德,若无圣德天子,怎会有镇守这样的好官,草民等又如何过上今天的日子?”胡广完全没料到,一个乡野老人会说出这样一番话。按照老者的意思,兴宁伯是朝廷委派的官员,感激他,不就是感念朝廷,感恩天子?是误打误撞,还是刻意?无论原因为何,孟清和都能成功脱身。胡广心下不甘,还想说什么,却被夏元吉截住话头,错过机会,再难开口。“臣观乡民献上谷穗颇佳,可筛选为粮种……”经过刚刚一番应对,在场众人都看出老者不凡。胡广十分懊恼,还是过于急躁了。以为只是个庶人,不曾想,历经元末战乱,在北疆之地生活数代,五世同堂,衣食丰足,如何会是寻常之人?但事已至此,后悔已经来不及。这时他才明白,天子不是被他的话挑起怀疑,而是对他产生了不满。思及天子刚才的目光,胡广脸色不由得发白。朱高煦收起嘴角的冷笑,转向孟清和,“胡学士不过是出头椽子,躲在他后边的人,轻易不会被抓住把柄,兴宁伯还需当心。”“谢殿下提醒。”朱瞻壑拍拍朱高煦的胳膊,“父王,放儿下来。”“不累?”“儿不累。”朱瞻壑认真道,“儿年纪渐长,不应累到父王。”满身大红的年画娃娃,端正神情,一板一眼,怎么看都喜感。朱高煦很感动,儿子知道关心爹了啊!不料想,这份感动只维持两秒,就被三头身一拳打破。“少保。”朱瞻壑走到孟清和身前,仰头道,“我尚幼,待壮时,必效仿皇祖父,惩治奸人。“翻译过来,我现在年纪还小,有人欺负少保,我还没有办法。等我长大了,再有人不开眼,一定为少保出气。敢起刺,通通拍死!感动的换成了孟清和。朱高煦磨碎后槽牙,到底谁是这混小子亲爹?!沈瑄一直没出声,视线略过三头身,直接“杀”向三头身亲爹。“殿下武艺高超,步马娴熟,他日校场一战,如何?”朱高煦瞬间石化,找他单挑?这是为何?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