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361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1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“装好,随孤快马进京,为皇兄庆贺。““是!”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结局永乐十年七月,赵王朱高燧抵达南京。同年次月,于奉天殿行立皇太子大典。汉王朱高煦正位东宫,成为大明开国以来,洪武帝长子朱标之后,得天子册封,朝廷承认的第二位“皇太子”。建文帝朱允炆?永乐帝当前,谁敢提起这位,绝对是不要命了。被打成矫诏登位,皇家史料上自然不会有关于“皇太孙”的正名记载。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而成,千载不变。皇太子册曰:“朕承皇考之基绪,尊临大宝,统御华夷,威临万邦,思惟天序之传,宗祧之重,三王通制天下为家,有道之长为万世法。朕之嫡次子,有年聪明,仁厚孝德,奉亲至上,亲为稼轩,有爱民之德。朕平内难,有陷阵之功,上体下仁,小心稽古建储之典,授以册宝,命为皇太子,正位东宫。”大典之上,礼部同鸿胪寺官设诏案于奉天殿中,中设节册。奉宝案于诏案之南,东西各依次陈列册宝彩舆。礼乐声起,朱高煦着衮冕,拜于丹陛正中。九旒冕冠,黑介帻,绛纱袍,皁领褾襈裾,绛纱蔽膝,白袜赤舄。革带佩绶,白带于中,袖摆当风,山川河图,祥云瑞兽,似于冕袍之上飞腾咆哮。“拜!”礼官立于丹陛之下,悠长的调子,似穿透时空,同先秦的祝祭之声融合,伴着古乐,回荡在天地之间。朱高煦身后,平王朱高炽,赵王朱高燧,周王朱橚,宁王朱权等均身着冕服,依序下拜。“再拜!”平王世子朱瞻基,宁王世子朱盘烒等,以长幼位序列在亲王之后。各亲王世子之下,方为郡王宗室。因朱瞻壑年纪尚幼,且未得正式册封,跪拜的次更在朱瞻基之后。礼毕,朱高煦退出丹墀内,领诸亲王及世子郡王侯于文楼下。勋贵文武均身着朝服,立于两侧,侯圣旨送达。没错,不是等皇帝,是等圣旨。此时,朱棣已临华盖殿,翰林院捧诏,尚宝司官用宝,讫礼部官捧置于案,执事官行五拜礼,鸿胪寺官为先导,引礼部官员行至文楼前。礼乐声再起,候在文楼前的一干人等正身下拜。这一次,三等以上勋贵都要一同行礼。立在队伍中,入目一片的大红,孟清和额头触地,耳际嗡鸣。行动间,意识竟有些恍惚。一瞬间,意识仿若脱离躯体,漂浮在半空中,俯视众生相。悠扬乐声,肃然氛围。庄重,却不凝滞。虔诚,却不愚昧。文楼前,似非一场册封大典,而是一场对天地众神的祭祀。黑色大袖,红色绛纱,玉簪金冠,五彩旒冠。朝服的色泽,似燃烧的一条火龙。大汉将军的铠甲,锦衣卫的头冠佩刀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咚!礼乐声中,竟有战鼓回响。飘忽的思绪骤然落地,心思转动间,猛然意识到,他正身处历史洪流之中,见证一个强盛王朝的崛起,揭开一幅历史画卷的蒙皮。一幕幕,一节节,都带着不同色彩。落在眼中,映入眼底,异常的鲜活。册封典礼过半,孟清和已有些晕头转向。繁杂冗长的过程,记在脑中的不过一二。不由得佩服两京礼部官员,能遍查史料定下大典章程,当真是不容易。文楼叩拜完毕,队伍再上丹陛,这次,是确确实实去见皇帝。孟清和袖手慢行,膝盖一阵阵酸麻,不用看,一定青了。天没亮就在宫门前罚站,走进宫门,除了拜就是跪,石砖地面,连个垫子都没有,不青才怪。想想朱高煦跪的地方,孟伯爷又平衡了。单陛正中,没记错,那里可有龙纹。此刻的朱高煦,定然比他“舒爽”百倍千倍。“精神转移法”十分有效。渐渐的,孟清和的脚步变得轻快。一旁的平江伯看得奇怪,刚刚还一步一跌,现下怎么这么精神?众人行到华盖殿,朱高煦再行礼。腰背虽还挺直,步伐也相当潇洒,可事实上,朱高煦着实有些撑不住了。若非知道大典中容不得半点差错,朱高煦早揪住礼部尚书的官府领口,各种咆哮抡飞。孤和你有仇吗?!啊?!三拜硬要改成五拜。一个地方拜完,紧接着又拜!敢情疼的不是你的膝盖?!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