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时空走私1859 > 第一三六章 科举改革(二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三六章 科举改革(二)

  时空走私1859

热门推荐:</p>


商议既定,一意孤行又行事果决的李永吉不再浪费时间,在广德县稍微安排了一下,让李善兰等人安心在广德县先好好适应一下,比如逛逛新图书馆,看看四周的风景,看看哪里适合当大学的校址之类的,然后就带着王韬离开了广德县,径直去了苏州。</p>


到了苏州后,李永吉才开始在当地精武军的辅助下,借助自己的金手指,自己隐居幕后,让王韬打前锋,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科举改革。</p>


虽说李永吉改革的雄心很大,意志也很坚决,但由于熟知改革的复杂性,所以这次教育改革不是同时展开,而是一步步的开展。</p>


也就是说,先找一个城市当试点,等试点结束,总结了足够的经验后,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推广,而第一个试点,就选在了文风最盛的苏州城。</p>


选择好了试点城市,下一步就是搜集当地的人口,查询当地有多少适龄入学的儿童,也就是说,一切以小学教育为基础。</p>


好在之前李永吉搞了个户口登记政策以及办理城市身份证政策,这个政策最早是无锡开始的,后来因为行之有效,就开始在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全面推广。</p>


这就是说,像苏州常熟常州上海嘉兴杭州马鞍山宣城这几个重点城市,都实行了户口登记以及身份证办理政策,只不过有快有慢,有的已经结束。有的正在进行中而已。</p>


像苏州,因为跟无锡最近,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城市。所以是最早一批完成户口登记政策与身份证登记双登记的城市,因此要查询苏州的人口问题,特别是适龄上学儿童问题,是相当方便的。</p>


根据苏州市政府民政局的档案记录,苏州城目前登记在案的有六十万人,其中七岁到十四岁的适龄孩童足有75万人,这部分孩童所占人口比例超过了12!</p>


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儿童高死亡率。苏州城能有这么多适龄儿童,确实不容易。也的确不愧是中国最富裕城市的美称,几乎赶得上后世中国普通城市的儿童比例了。</p>


75万人,按照一千人一所小学校来算,如果要让所有人都入学。至少需要75所学校,但实际上能容纳一千人入学的地方并不多,所以搜集学校就是下一个重点问题。</p>


这个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儿,因为在先前的搜捕反动派的风波中,苏州是受创最深的城市,因为苏州的士绅最多,也最有钱,所以是李永昌重点打击对象。</p>


只一个苏州城,就有超过一万人被抓。几乎达到搜捕总数的五分之一,而空出的各式私宅多达三百多栋,其中具备园林景观的有一百多栋。别的不说。如果一平均,光那一百多栋具备园林景观的私宅,平均每一栋都可以容纳超过三千人,把这些空出来的房间稍微一改造,改成小学堂,那绝对够用了。</p>


小学堂是够了。还得建设初中跟高中,甚至大学也得提前琢磨了。</p>


以目前的情况。初中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,所以要想上初中,还是得优中选优,也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取,等以后财力等各方面更强大了,才能继续执行6+3式的九年义务教育制。</p>


那么,按照当前的预估,或者说按照李永吉目前的承受能力,他的初步设想是小学升初中的小考,也就是乡试中,要按照十五比一的比例征收。</p>


如果是这样,75万人的十五分之一,那就是5000人,考虑到实际上还要从社会上征收一部分学校外生源,所以加一倍,一万人是靠谱的。</p>


这个学校外生源,是指那些原先有一定功名,或者说没有功名,但知识功底比较扎实的读书人。</p>


李永吉虽然要进行教育改革,但不等于让他们失去了晋身之路,因此决定在初中开设一个预科,学制两年,其中主要教导最基础的,后世小学水准的数学历史音乐美术还有自然课,当然,汉语拼音也是要重新学的。</p>


这些读书人毕竟有一定的知识底子,俗话说智商要比一般的小孩儿高很多,而且语文大都没问题,重新学这些数学历史之类的小学内容,要比孩子快的多,所以有个两年预科学习,再升初中,应该是绰绰有余。</p>


选了又选,苏州府学按说就是最好的初中校园了。</p>


由于苏州文风鼎盛,此时的苏州府学占地庞大,建筑也很多,光房屋有二百一十多所,更不用说还有很多空地,可以加盖房屋,容纳五千人绰绰有余。</p>


过去,这里的府学本身就是进学的秀才们继续学习读书的圣地,按照新的教育制度,这里当初中学府最恰当不过。</p>


第一年,这里应该是一个以预科为主的回炉班,以后小学毕业生过来后,肯定还要加人,所以只有这一个地方不够,如果按照学生在这里生活三年算,学校的容纳率,起码要达到升学率的三倍以上才行。</p>


因此,第一年的话,苏州府学当初中是够了,第二年估计问题也不大,当从第三年开始,随着外来新人的不断增多,估计这个地方就不够了,而等六年以后,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再过来,那起码要小学适龄升学人数的六倍!</p>


也就是说,如果正常来算,初中必须每年能容纳三万人才行,当然这是理想状态,实际可能要比这个数目多,毕竟苏州本地就有数量庞大的读书人,目前他们还处在一种彷徨的阶段,一旦给他们一个重新定位,重新升级,重新踏入仕途的同道,他们就会一窝蜂的冲过来。</p>


因此。李永吉跟王韬等人初步筹算,第一年的话,就先征收最多五千人进入预科学习。第二年再征收五千人进预科,然后每年征收相同数目的预科,这样的话,只是一个府学是不够的。</p>


既然一所府学不够,那就再找个地方好了,这时候,占地甚广的苏州府衙就入了眼。这个地方也会被改造成初中学堂,或者说举人学堂。</p>


这样做也有好处。本身李永吉就看不上老旧的苏州府衙,他并不认为那是个适合办公的地方,所以苏州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是选在了苏州的寒碧山庄,也就是俗称的刘园。同时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留园前身。</p>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