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 > 第27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2节

  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

沈瑄拍着柳升的肩膀,舟师任务艰巨,任重道远,不必急在一时。柳都督身负大才,必有立功之时,本帅看好你!柳都督激动万分,连声道:“是,属下一定全力以赴!”走出军帐,被风一吹才反应过来,他是来请战的吧?怎么就这么出来了?军帐中,沈瑄回到案后,展开孟清和写来的书信,细细研读。张辅等将领候在一旁,表情十分难以形容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,果然是至理名言。同兴宁伯交情莫逆,定国公忽悠人的功力也是蹭蹭攀升。互相瞅瞅,今后同总兵官交流,必须十二万分的小心,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带进沟里。高皇帝义孙,今上义子,荣封国公,战功彪炳,身高都比人多一截。战场上非人,战场下一样秒杀众人。如此差距,压根不能激发斗志,而是专门打击人的。这样的人往面前一站,还让不让旁人活了?柳都督同麾下官军再郁闷,也不能违反将令,只能老实的送人过江,顺便馈运军粮。好在安南军善解人意,自动送上了门。江中的五百余船只,正等着为舟师增添战功。“令舟师出战。”总兵官将令下达,舟师上下终于迎来了曙光。柳都督亲自披甲,令亲兵擂鼓,率领麾下向安南水军发起了进攻。比战船数量,舟师处于劣势。比战船大小和火力装备,安南军压根不是明军的对手。明军战船上已搭载火炮,并备有火铳和大号的弓弩。条件所限,比不上宋时的床弩和神机弩,却也能将安南人的木质小船凿出个窟窿。安南军还停留在江舟相接,以刀枪和弓箭对敌阶段。在明军的楼船面前,完全不够看。船上的安南军站起身,接帮战?更是想都别想。伸长了脖子未必能碰到楼船的船舷。凑过去,基本是被完虐的命。安南人发挥出了巨大的勇气,或许是臆想自己刀枪不入,正如黎季牦宣称召集水陆大军七百万,勇猛的向明军舟师发起挑战。对安南人的送死行为,舟师上下举双手欢迎。柳都督一声令下,楼船侧过船身,在安南人不解的目光中,改造过的船身,掀起挡板,数门火炮张开了漆黑的炮口。火药被点燃,炽热的铁球,带着燃烧中的火星,呼啸着砸向安南江舟。火炮的准头算不上好,屡屡命中目标,只能归功于安南江舟过于密集。船多了,连在一起,想砸不中都很难。楼船上的明军忽然发现,自己变成了神射手,发三炮,就能砸沉一艘安南人的江舟。江舟断成两截,瞬间解体。铁球沉入江中卷起巨大的漩涡,落水的安南军很快没了踪影。安南人被吓傻了。他们见识过明军骑兵和步卒的厉害,却从没和明军舟师较量过。眼前的一幕,彻底颠覆了安南人对水战的认知。原来,仗还可以这么打?想当年,洪武帝逐鹿中原,在水战中是个短板,连吃几次亏,最惊险的一次,差点被陈有谅的水军送进江里喂鱼,提前结束争霸之路。定鼎天下之后,痛定思痛,大力发展造船事业,并敕令沿海卫所勤练舟师。经历过数十年的发展,明朝的造船技术日趋成熟,造船厂具备了相当规模,舟师愈发精锐。为永乐年间,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没有洪武帝,就没有永乐朝。没有洪武和永乐时期的积累,哪里有所谓的仁宣盛世。洪武帝和永乐帝的确好杀,但少了他们的屠刀,何来华夏文明的复兴?北元是不幸的,有朱元璋和朱棣在,草原的猛士们注定只能在梦里追忆往昔的荣耀和大都的繁华。安南更加不幸,小彩灯和数百瓦的大灯泡比亮度,不是找虐还能是什么?经历过洪武,建文,永乐三朝的酝酿,明朝的陆军领先世界,水军也不遑多让。继对战倭寇之后,终于在安南亮剑。炮击结束,江面上出现了诡异的沉默。除了江风,几乎什么声音都没有。没被火炮击中的安南人变得畏缩不前,勇气似乎随着江风一起飞了,距离明军舟师较远的安南人,甚至起了临阵脱逃的念头。“弓弩手!”令旗挥舞,楼船让开江面,更多的战船逼近,船上的明军五人一组,操控巨弩。伴随着绞弦声,一支支利箭,如雨幕般穿空而过。轰!弩箭凿穿江舟,数个倒霉的安南人来不及躲闪,一同被钉在了船板上。比起火炮,弓弩的准头不知强了几倍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biqu.com 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18biq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